象山花锣鼓

象山花锣鼓:从微末薪火到众人拾柴火焰高

作者:      点击:18      时间:2021-07-21

  

▲ 2021年7月7日,遂宁市大英县,鼓乐协会象山花锣鼓队正在练习

 

2017年“乡村大世界”、“省林业篮球比赛闭幕式”2018年“巴蜀杂技大赛”、“山西祁县鼓乐大赛”2020年四川省“万人赏月诵中秋”大型活动

来自遂宁大英县鼓乐协会的象山花锣鼓队自成立以来一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带着象山花锣鼓这项四川原生态打击乐不断登上更大的舞台。

但很难想象的是,在20多年前,这项来自大英县象山镇的民间音乐一度濒临断绝,甚至仅剩5名年逾花甲的老师傅保留着演奏技艺。

 

微末的开端

THE first CHAPTER

5名传承人,15首曲牌,是很多人对于90年代末象山花锣鼓传承情况的简单印象。但当时的真实情况远比这两项数据所呈现的更加糟糕。

“那时全镇只有5个人能打(花锣鼓),135首传统曲牌仅流传下15首。”时任大英县文体局副局长的邓先勇回忆道。让传承变得更加困难的是,花锣鼓极度依赖于家族、师徒的口口流传,而能演奏的老师傅们由于年岁过高,很难记忆完整的曲谱。

 

  

▲ 2021年7月9日,曾任大英县文体局副局长,现任四川省遂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机关党委书记的邓先勇接受采访

 

象山花锣鼓也曾有过它的辉煌时段,由于地理因素,象山地区的生活环境一直以来相对闭塞,这时,常在庙会、红白喜事演出的象山花锣鼓便成了村民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手段之一,它也因此得到了众多研习者,得以在70年代的文化浪潮中保留下来。

“直到80年代,外来新鲜文化、新的娱乐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它才开始(传承困难)”大英县文化馆创办主任李茜芝如是说道。在人口外流和文化冲击的双重打击下,象山花锣鼓几乎陷入了绝境。

 

  

▲ 2021年7月7日,遂宁市大英县文化馆,大英县文化馆创办主任李茜芝向记者们进行讲解

 

没有新的传承人,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让象山花锣鼓这颗文化火种岌岌可危。

 

保留火种

THE second CHAPTER

可以说,在当时,完整保留象山花锣鼓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告诉我们,当时的大英县做到了,在这背后,离不开的是政府的倾尽全力。

“从1981、1982年开始,大英县当时还叫蓬莱镇,政府就开始着手收集曲谱和各种文字资料。”李茜芝介绍道。但由于资料十分匮乏,保护工作还是一度陷入泥沼。

要保留象山花锣鼓,首先要解决的是曲谱问题,没有完整曲谱,就意味着难以通过文字进行传承,并且口口相传的师徒制也不利于较大规模的教学。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邓先勇带领的大英县非遗团队针对这个问题开始了紧急抢救。没有曲谱,那就创造曲谱!

“邓茂洲老人是当时所有传承人中资历最老的师傅,掌握的曲牌也是最多的。”当时,大英县政府将邓茂洲在内的五名象山镇传承人请到县上,再邀请专业人士对他们的演奏进行录制,试图通过录音编译成一个具有现代音乐形式的曲谱。

但问题随之而来。“花锣鼓的花就在于它其中的花子,虽然花锣鼓的头子与尾子是固定的,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音乐结构,但不同乐器形成的一条音乐线条中,资深的老师傅会根据口令或即兴地进行加花(配合节奏即兴敲击),这就导致了我们当时录十次,九次不一样。”音乐专业出身的邓先勇介绍道。

当时的团队意识到,要紧急保护,就只能把曲谱固定下来,邓茂洲等老人们虽然能勉强演奏几首曲牌,但更多的曲牌仅仅只能通过邓茂洲的口述进行记录,因此并不完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努力,大英县政府才最终得到了包括《青蛙跳水》在内的15首完整曲谱。

与此同时,民间的力量也给予了象山花锣鼓莫大的支持,在邓先勇团队进行录制工作的后期,大英县本地的一名道士将一本记载了90余首象山花锣鼓曲牌的珍贵手抄本赠予了政府,极大地扩充了当时的文字资料。

然而仅仅保留住曲谱还远远不够,缺乏后继者,象山花锣鼓的演奏技法和要领都将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逝去而消失。如果说传承象山花锣鼓是一条漫长的旅途,那么留住曲谱仅仅是万里征途的第一步。

 

注入新鲜血液

THE third CHAPTER

从5名传承人到近30人的专业演出团队,担任大英县鼓乐协会总教练的杨兴国的作用不容小觑,热爱象山花锣鼓的他不仅掌握了象山花锣鼓的演奏方法,还协助挖掘和保护了象山花锣鼓的原始资料。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由于象山花锣鼓具有即兴的特点,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其难以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在头尾结构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花子固定下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然而,谱子有了,方法有了,谁来学呢?

以齐小蓉为首的大英县鼓乐协会在这时临危授命,迅速组建了一支队伍进行系统学习。但仅仅学会象山花锣鼓还不够,对于齐小蓉等新一任传承人来说,他们更想做的是让家乡的音乐有更多人喜爱,走上更大的舞台。要让象山花锣鼓重获新生,创新是必然。该怎么让它更加现代化,更让人喜闻乐见呢?在一次次的摸索中,他们给出了答案,他们要让象山花锣鼓站起来!

 

  

▲ 2021年7月7日,遂宁市大英县,花锣鼓队员正在排练站立的唱段

 

传统的象山花锣鼓在表演形式上,主要以蹲坐的方式演奏包括大锣、大鼓、马锣、钹等乐器,以鲜明的节奏、浓烈的视听语言与灵活多变的花子为特点。要吸引观众,象山花锣鼓首先做的尝试便是改变演出姿势,让原本坐下演奏的象山花锣鼓站起来,而站立演奏带来了更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演出形式,更符合现代舞台的审美。

但光是这么做还不够,他们还开创性地在唱段中加入了互动情节和新的器材: 例如利用板凳敲击声模拟男女夜会时的窃窃私语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象山花锣鼓的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

此外,专业人士对象山花锣鼓的改编也让这支队伍达到了现代表演水准。“09年我们对象山花锣鼓的改编可以说是很成功的,我们择取几首曲牌最吸引人的部分,将它们进行重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更具观赏价值的形态,这是受到很多专家一致好评的。”邓先勇说道。

事实证明,大英县鼓乐协会的尝试是正确的,近年来,他们登上愈来愈大的舞台,获得愈来愈多奖项,甚至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让原本只流传于象山镇地区的象山花锣鼓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与此同时,象山镇政府也在努力,随着邓茂洲老人的离世和几位传承人的相继老去,为了保护文化源头,象山镇政府从社区中调取了文艺骨干,大都为退休职工,让他们跟随非遗传承人进行学习,组建一支专攻于传承原生象山花锣鼓的队伍,与县上的创新队打出一套组合拳。

 

  

▲ 2021年7月8日,大英县象山镇,象山镇花锣鼓队在社区活动中心练习

 

此外,象山镇本地教育界近年来还积极培养年轻继承者:例如象山小学开设的花锣鼓培训班,象山幼儿园组建的娃娃花锣鼓队,力图打造老-中-青的传承结构,源源不断地为象山花锣鼓注入新的力量。

 

  

▲ 2021年7月6日,大英县象山镇象山小学,老师正在手把手地进行教学

 

培根铸魂

THE forth CHAPTER

伴随着象山花锣鼓的蓬勃发展,新的课题也接踵而来。

“(象山花锣鼓)的传承的难度在于,我们的传承人只能抓住它的形,却抓不住它的魂”现任四川省遂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机关党委书记的邓先勇评价道,而它的“魂”就是象山花锣鼓灵活多变的花子。

为了发展而将曲牌固定带来的是,作为象山花锣鼓之魂的花子无人掌握。据身为团员的李茜芝老师介绍,鼓乐协会中,虽然有数位成员被评定为各级非遗传承人,其中,团长齐小蓉更是刚刚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较短的学习时间,他们也无法掌握精妙的花子。

▲ 2021年7月7日,遂宁市大英县,花锣鼓队员在舞蹈室热身

 

李茜芝指出,目前仅有居住在象山镇的传承人会演奏花子。但根据记者的深入了解,象山镇招募的花锣鼓队成员均为后期学习,随着邓茂洲等老人的离世,目前只有一两位年岁已高的老传承人懂得花子,花锣鼓队成员也只能根据固定曲谱进行加花。

“学习花子,就在于它考验演奏者的技术,这需要长期的生活阅历的积累和对花锣鼓的感悟,有时候花子的演奏甚至会因演奏者情绪而改变。”在采访中,李茜芝和邓先勇不约而同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受众多因素影响的特点决定了老师们极难通过口头或者文字向弟子传授花子,这才是杨兴国等人将其固定的原因。

想要掌握花子,只能依赖于长期学习与体悟。然而目前来看,传承人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这需要象山镇本地做出努力,用老一辈去带动,(学习花子)要靠他们,才能传承下去。”李茜芝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象山镇花锣鼓的传承,邓先勇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象山镇应该把我们老的曲牌保留下来,给后人留下可以进行创新的最原始的东西,如果脱离了象山镇,脱离了这些原始的东西,那么就会失去它的韵。”

很显然,如今不断走向新的高峰的象山花锣鼓与它的传承人们,在创新的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怎样多元地、全面地保护象山花锣鼓,怎样留住它的根与魂,才是未来象山花锣鼓发展的核心所在。


热门标签:

专题栏目

热门信息